查看原文
其他

沙龙快讯|如何让培训成为所有教师的福利?

2016-11-22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我国教师培训有着悠久的实践,为培养教师队伍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一直以来也存在诸多弊病,如今更是面临着时代转型、教师专业化内涵发展的新挑战、新需求,如何理解与重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如何让校本研修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双赢、教师培训者需要具备何种能力、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撬动教师培训与发展的支点?这些问题成为破解我国教师培训与发展事业难题的关键。


今天上午,由中国教育学会、光明日报教育部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学会承办,上海市实验学校协办的以“如何让培训成为所有教师的福利”为主题的教育沙龙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举行。



 


为了推动教育改革,我国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认可“教师培训”的成效,教师培训的提升空间还很大。那么,如何才能使培训成为所有教师的福利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培训机制:哪些瓶颈需打破?



目前,多层级、多类型的机构与组织都在开展教师培训,培训实践中并存着不同培训取向、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类型等培训项目,重复低效的现象依然多见。如何深入研究、精心设计与重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以适应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师发展需求?



顾泠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顾泠沅:培训的核心应是学科教育的实践知能


职前职后学习内容的区分是一个瓶颈。随着职前教育的进步,培训的内容需要随之变化,不再是学历补偿、教材教法等。


那么,哪些能力是职前要培养好的?哪些在职培养更有效?在职培训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培训的核心应是学科教育的实践知能。这可能是一个可以突破的方向。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结合是在实践中完成的,这是我们在职培训的主要任务。


有效的培训应有三个扎根:基于内在需求、提供鲜活的经验以及在行动中反思。因此培训的重心要下沉,让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做正确的事。



顾志跃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顾志跃:要让教师懂得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被要求”专业发展,但是大多数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专业发展,这是当前培训当中最大的瓶颈。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而我们拼命催着他快走,他就会很迷茫。


因此,我们要对培训的任务进行细分,针对不同阶段的老师有不同的着力点。针对从新教师到合格教师的培训,通过师徒带教、研课、磨课等方式,使其从不会到会;针对从合格教师到优秀老师的培训,则重在引导教师从教学的胜任感发展到教学的效能感,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动机,提升其专业发展能力。合格教师靠培训、高端教师靠培养,假如自己没有进取心的话,高端教师再培养也培养不出来。



徐红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


徐红:按需施训唯有在学校层面才能实现


培训只有到学校层面,才能做到因需而训。校长会对每一个老师的个性特点、学科分布有所了解,才可以调动资源,做到因人而设、因需而配。



周增为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


周增为: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应凸显对“人”的理解


教师福利是让教师通过专业支持,获得不可替代的能力与地位,这是一种职业的特惠性,也是一种专业的附加值。


教师工作量的内涵应该拓展,应该把教师职后培训系统也纳入其中。教师培训内容应该从学科转向人,应该把脑科学研究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些内容,以及把人的社会性发展内容作为教师的基础学习内容。


我们需要构建能覆盖到个人的微小且便捷的网络,实现推送与互动。教师培训是内涵上的迭代性系统,如果能够把对人的理解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话,很多事情也就有效果了。



闫寒冰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闫寒冰:培训的瓶颈之一是利益相关方的动力机制问题


在教师培训体系中,关键的利益相关人是教师、学校、行政部门、还有培训项目和资源的提供方。在现有的关注点里,大家关注教师、学校的获得感很多,但是培训项目和资源提供方的获得感相对被忽略了,或者谈得比较少。


从培训内容到培训模式,从培训体系到培训服务,这一个群体是首先承担压力的群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更为前提和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激活培训项目优质发展的动力机制。


那么多企业的优质课程无法进入教育体系,说明当前的机制是没有鼓励到高投入精产出的培训项目的。我们国家建设了大量的精品课程,为什么用不起来?也是由于资源的使用、评价、更新与收益没能形成关联。


当资源提供方将所有的努力都聚焦在培训质量和品牌建设上时,对自身管理以及自身师资专业化水准的要求必然提升。所以,在教师培训体系中,重要的是打破僵化的价格体系,形成以科学的、基于质量的培训项目评价与收益体系,从而形成良性的动力机制,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研究:如何让教师有更多获得感?



校本研修因基于学校实际、重视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资源生成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特色。但是校本研修还存在简化为教学常规落实、流于形式、实效不高等问题。校本研修的瓶颈在哪里?如何走出校本研修低水平重复的困境、真正发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



尹后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


尹后庆:中国教师培训任重道远


所有的老师用肩膀托起了我们一所所学校,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群好老师。老师的成长跟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假如说老师在一所学校里面工作感到荣耀,他一定是享受到这所学校给他的成长空间。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培训就是他的福利。一千多万中国教师面临着如此宏大的培训规划,因此教师培训任重道远。对一般教师而言,培训能够增加其职场竞争力,对于成熟教师而言,培训是其职业生涯中的幸福源。


徐红:追求为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


实验学校的教师发展主要是让教师觉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自己的成长,从“为学校”到“为自己”。我们给每位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让他觉得,成长真的是为了自己,而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


在尊重老师、信任教师的校园文化引领下,使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价值认同感、价值提升感。我有两个经验:宽松的、民主的、自由的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追求人生价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培训者:到底需要怎样的能力来武装?



培训者是教师培训与发展项目研发与实施的核心角色,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培训者自身成长和适应教育变革的问题日渐凸显。教师培训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应该建立哪些机制来支持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常务副书记


任友群:希望联盟做好教师培训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希望教师培训者联盟的成立起到辐射与引领的作用,帮助中西部地级市和县域建立培训体系、帮他们建立培训的规范,比如能否设计出一套“研、训、评、信”一体的机制,帮助他们理清教师培训学分内容构成与比例分配等基本问题。上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网络模式很值得学习。可以组建一个覆盖全学科、全领域的教育发展网络,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实现对接。


顾泠沅:不能忽视区级培训指导者的桥梁作用


现在的教师培训越来越倾向于草根化、个性化、制度化。因此,培训者队伍的范畴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扩大为帮助指导教师发展的所有人员,尤其要吸纳区级教师指导者。


这支队伍有三大特征:


1.具有从职初到有经验教师再到专家教师的全程经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亲历来述说教师的成长路径,这路径不是听来的,是走出来的。


2.他们擅长学科教育、学生工作或者教学领导。他们经常参与教研组活动,能向中心问题聚焦,能在实践中寻证反思,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培训资源。


3.他们能以例释理,与教师的话语天然融合。这支队伍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所以我非常呼吁建立多方合作的培训指导联盟。


闫寒冰:超越教育视野来思考教师培训者能力素养


教师培训者能力素养应该超越培训设计和培训实施的教育视野,应该借鉴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提出的培训者能力模型,涉及全球思维、知识管理、教练能力、变革管理。


因此,中国教师培训领域亟需多方合作、贡献智慧来构建教师培训相关标准。应该严肃地将在职培训看作一个学科领域,要构建可以培养教师培训领域专业人才的平台。



互联网:如何催化培训质的变化?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常态,互联网+已成为各行业的变革动力。对于教师培训而言,互联网+会带来何种挑战与发展契机?教师培训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师培训内容、模式、机制与环境的品质提升?



袁振国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


袁振国:教师培训要走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的道路


首先,有专业的标准、专业的内容、专业的评价和专业的培训者,才能保证教师培训质量。现在中小学讲“因材施教”,可是我们培训却不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培训只有向“量身定制”发展,才有可能达到新的高度。专业化也好、个性化也好,以前难度很大,但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就要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通过微信课程等方式精准推送,把集中的、大规模的学习变成一种分散的、自主的泛在学习。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学习。


顾泠沅:网络培训不可停留在制造“碎片”上


我曾经随教育部到硅谷考察网络培训问题,当地的首席专家提出,网络培训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移动,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第二是互联,有空间丰富的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第三,最为重要的是,不仅要有多数人的碎片式的努力,更要有少数人的聚焦性的努力,如果没有引导,没有深入的分析和聚焦,那么“碎片”很容易导致极大的数据浪费、信息浪费。

 

闫寒冰:把互联网当作智慧体


互联网+不仅仅是远程和移动学习,应该引入学习分析、大数据概念、可视化等思想,实现个性灵活的诊断性培训、精准推送、过程管理、甚至可以帮助预测方向。






如今,教师培训任务不断升级、培训工作专业性日益凸显,培训者自身亟需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研发和实施富含专业品味、切合教师实践需求的教师培训,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上内容根据与会专家在“如何让培训成为所有教师的福利”教育沙龙上的发言提炼整理。)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